專欄分享/走向單一全球標準──ISO與GHG Protocol 的戰略合作意義分析
前言
在全球化與氣候變遷的背景下,各國與各種組織紛紛制定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排放的計算與披露標準。ISO(國際標準化組織)與 GHG Protocol 是其中兩大極具影響力的機構,各自擁有被廣泛採納的標準與指南。2025年9月9日,這兩個機構宣布達成戰略合作(strategic partnership),目標是統一及協同發展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測量與報告標準。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展,可能深刻改變企業報告、政策制定與環保監管的格局。本文旨在解析這項合作的內涵、重要性、可能挑戰與對未來的影響。
合作內容概要
根據官方公告,這次合作的關鍵內容包括:
標準整合與共品牌發展(co-branded standards)
ISO 的 ISO 1406X 系列標準與 GHG Protocol 的 Corporate Accounting & Reporting、Scope 2、Scope 3 標準將被“整合”或“協調”成一致的、共同品牌的國際標準。新標準共同開發
除了現有標準的整合,雙方將共同研發新的標準,例如產品碳足跡(product carbon footprint)標準,以滿足企業越來越需要對其價值鏈全範圍內的碳足跡進行細部管理、決策。雙標誌標準(dual-logo)與統一語言
用戶未來能依賴一套統一的標準/術語來測量與報告排放,包含用戶界面一致性,也希望能減少現有標準間的重疊與混淆。對於政府、政策制定者、投資人、審核者(verifiers/auditors)與企業,都有明顯利益。為何這很重要
以下幾點說明這次合作為何具有戰略性與實質影響:
降低標準碎片化成本
過去因為不同標準之間的定義或範圍不完全一致,企業可能需要對多份不同標準進行重複計算、重複審核或做額外轉換。統一標準可減少這種重工與不確定性,提升效率。加強透明度與可比較性
投資人、資本市場以及政策監督機構越來越重視企業與產品碳排放的數據可信性與比較性。若標準統一,報告間的比較更可信,也易於進行國跨界或產業間的比較。響應全球政策與市場趨勢的需求
與 ISSB(國際可持續性準則委員會)、G7 / G20、COP 等國際氣候與政策性場合對“標準統一性、科學依據、可驗證性”的要求一致。這次合作與相關呼籲保持同步。強化企業與監管機構的行動力
當標準清晰、一致且被廣泛採納時,企業在設定淨零目標、制定減碳策略、向供應鏈推動環保要求時,可以更有信心。監管機構則能以統一架構制定政策與法規,更容易執行與監測。
可能挑戰與風險
儘管前景看好,但合作落地、實際推動可能面臨以下挑戰:
技術與範圍的協調難度
不同標準在定義(比如“範疇 3”什麼活動納入/剔除)、測量方法、驗證程序上原本已有差異。協調這些差異,需要大量技術性談判與實務測試。利益相關者的接受度
各國政府、認證機構、企業、投資人等已在使用現行標準,有可能對改變有阻力;某些標準或指南可能變得更嚴格/成本更高,進而引發爭議。實施與過渡期安排
將現行用戶從原有標準向統一標準轉換,需要明確的過渡機制與時間表,以避免過渡期內的混亂或法律/報告責任不清。地方/產業情況差異
不同國家或產業在資料可得性、能力(如計算與驗證能力)、監管成熟度上差異很大。標準若過於“理想化”而忽略地方實務,可能難以落地。未來展望
這項合作如果成功執行,很可能帶來以下長遠影響:
全球一致的碳披露/報告制度,可能成為未來法律或政策的基礎。
強化淨零與碳中和承諾的可信度,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環境表現將受到更嚴格驗證。
促進低碳供應鏈與產品創新:企業若要對價值鏈碳足跡負責,就會推動供應商與上下游改善減排;市場也可能對“足跡清晰的產品”給予溢價。
投資決策與金融市場:投資人對碳風險(carbon risk)的評估將更明確;統一標準可能降低因碳資料不一致造成的風險折價與誤判。
結語
ISO 與 GHG Protocol 的這次合作,是氣候行動與環境會計標準化領域的一大步。雖然挑戰不少,但若能妥善處理過渡與執行細節,這將為企業、政府與全球社會提供一套更簡單、更可信、更具可操作性的標準體系。在全球為達成巴黎協定目標、邁向淨零排放的浪潮中,這正是我們所迫切需要的工具與協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