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剖析 / 捷安特遭美國暫扣令:台灣製造業的警鐘

一、事件概況與引爆原因

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近期對台灣自行車大廠 「捷安特」 發出暫扣令(Withhold Release Order,WRO),扣押其輸往美國的自行車與相關零件,原因是懷疑該公司涉及強迫勞動(forced labor)行為。

CBP 在公告中指出,其調查發現多項與 ILO 強迫勞動指標相符的風險(例如扣留薪資、過度加班、惡劣住宿條件、債務束縛等)。捷安特則表示將提出異議,並強調會維持供應鏈透明度,爭取撤銷該暫扣令。若暫扣令持續有效,對捷安特營收的影響可能達 4~5 % 的水準。

這起事件不僅是單一企業的危機,更彷如一記警鐘:在全球供應鏈監管日益嚴格、國際買方與民間組織重視 ESG/人權責任的浪潮下,台灣製造業若缺乏制度與自律,很容易陷入被動局面。


二、強迫勞動風險在台灣產業的真實揭露

1. 移工與債務束縛是核心風險

台灣有約 75 萬名註冊移工,其中大多數集中於製造業。許多移工為支付高額仲介費或招聘費,必須先借款、負債才能來台工作;這正構成「債務束縛(debt bondage)」的典型風險。越南移工為取得在台工作機會,可能須支付高達美金 6,500 元的中介費用,相當於其國內數年最低工資。這樣的壓力使得移工缺乏選擇權與談判能力,極容易被壓迫、長時間工作或被扣薪資。

許多台灣企業雖然在政策層面或聲明中禁止「工人自付招聘費用」,但在實務操作上仍有漏洞與灰色地帶。避免強迫勞動,必須從「預防與監督」落實,而非僅依賴事後補救。

2. 自行車產業案例直指捷安特供應鏈風險

更具震撼力的是,學者曾專門對自行車產業做案例調查,其中就有針對 Giant(捷安特)工廠與宿舍的移工訪談與案例揭發。在自行車工廠中,有移工反映扣薪資、宿舍條件惡劣、仲介費問題、月費或服務費等隱性費用,皆為勞動條件風險因素。

在該案例中,捷安特曾提出將於 2025 年起實施「零仲介費(zero-fee)政策」,以回應那些被外界指出的移工招聘費用爭議。該政策雖為正面方向,但目前仍在推動階段,是否能「落實且制度化」是高度關鍵。

3. 不只是「補償」,而是制度化的改革機制

對於移工招聘費、債務與住處等風險要素,企業不能只是被動補償或事後補洞,而應推動真正的制度性改變。例如:訂定零招聘費政策、公開供應鏈資訊、定期審核、高風險廠商抽查、外部透明報告機制等。台灣政府應修改法規,禁止工人負擔招聘費用,並加強保護移工的結社自由與申訴機制。

此外,電子與汽車零件產業中也存在類似風險,台灣在這些領域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有重要地位,一旦該類風險被聚焦,可能波及整體製造業國際信任度。

三、風險類型與可能造成的企業損失

從顧問角度來看,此案凸顯出多重風險:

在這些風險中,移工債務風險是非常被強調的一環,是許多工廠、尤其是自行車、電子、汽車零件工廠,若不積極治理,最容易被點名的「軟肋」。

四、為何台灣製造業特別脆弱?

1. 移工制度的制度性風險

台灣人口出生率低、勞動力缺口大,使得移工成為許多製造業不可或缺的基礎人力。許多移工因支付超高仲介費、服務費,已經陷入債務。這使整體勞動條件成為潛在風險集中點。

2. 政策與法制未跟上國際趨勢

雖然台灣已有相關移工法規與勞動法令,但在「禁止工人負擔招聘費用」、「仲介費透明化」、「結社與申訴保障」等方面,制度尚有落差。

3. 補償唯有短期效果,但忽略制度強化

多家國內企業在被揭露後選擇補償(如返還仲介費、改善宿舍條件),但這些都是被動對應。若補償後不建立預防機制、稽核制度與透明機制,問題可能再次出現。

4. 國際買方審查壓力正在上升

在自行車、電子、汽車零件等產業,已有案例向美國 CBP 等機構提出進口禁令請願。當買方與 NGO 監督能力提高,供應鏈任何一環違規就可能被點名。

這些制度性與結構性的風險,使台灣製造業即便過去靠著技術與效率仍佔一席之地,但在風險門檻抬高的當下,若不做根本改革,將容易被拉下來。

五、顧問視角下的行動建議

1. 建立無仲介費 / 零招聘費制度

不只是口號或聲明,而要真正做到供應商不得向工人收取任何招聘、服務、中介費用,並對已付費工人進行補償與追蹤。這是防範債務束縛、強迫勞動風險的第一步。

2. 供應鏈透明化與資訊揭露制度

要求供應商披露主要招聘流程、仲介費、服務費、工人宿舍條件、薪資扣款等資訊,定期公布第三方稽核報告。讓買方與利益關係人都能查驗。

3. 重點工廠/宿舍高風險稽核

對於自行車、電子、汽車零件等高風險產業,以及工廠宿舍併設的場所,應被設為重點稽核對象。特別針對移工宿舍、扣薪制度、勞動契約與招聘條件進行抽查。

4. 制度化補償 + 遵約監督機制

補償(如返還仲介費)只是短期對應,應建立長期監督與追蹤機制,使補償與制度改造並重,避免重蹈覆轍。

5. 強化政府與跨界合作役能

鼓勵政府修法,禁止工人負擔招聘費用、加強移工申訴保障、提升監督能量。企業則可與 NGO、第三方驗證機構、國際買方協作,共同監督、提升透明度。

6. 風險成本入帳,改變營運思維

將「移工風險成本」、「補償成本」、「被扣關風險成本」納入訂單評估與利潤模型,真正讓合規與責任成為公司材料成本以外的「必計成本」。

7. 危機預案與替代鏈路佈局

當供應鏈中的某一環被點名或扣關時,須有替補供應商、替代產線、替代市場可立即啟動,避免整條鏈條被動中斷。

六、結語:從警鐘到行動 — 重新定義台灣製造之道

捷安特 WRO 事件已經是明顯的警鐘,移工債務風險、透明度不足、補償代替制度改革、制度落後於國際標準等問題,都是這場風暴背後的暗流。

因此,台灣製造業若想在世界舞台上持續立足,不只是要在品質、生產效率上下功夫,更要在「責任」、「合規」、「制度韌性」上下厚功。唯有從根本改革:建立制度、提升透明度、杜絕債務束縛、制度化監督與補償,才能真正把合規從「風險中心」變成「比較優勢」。

如果您的企業也面臨相關挑戰,或希望主動強化合規與永續韌性,歡迎來電/來信諮詢!

聯繫信箱:info@wisertw.com

聯繫電話:04-36096000 ext 21

Next
Next

專欄分享/走向單一全球標準──ISO與GHG Protocol 的戰略合作意義分析